編者按:老照片的故事,你還記得嗎?正值企業創立65周年,集團公司于今年4月發起了“墨彩頌華章 光影映輝煌”老照片征集活動。那些無法重現的歷史,都被一張張老照片珍藏著,那是記憶的延續、時光的定格、發展的見證。集團公司推出“65載光影紀”專欄,帶你走進老照片里的故事,傳承路建精神、見證日新月異、汲取奮進力量。
故事講述人:古學文——建筑公司司機班司機
夕陽的余暉灑下,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賈木納大橋優美的橋體線條與波光粼粼的賈木納河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圖片由講述者提供)
今天我們翻開記憶,回到90年代,尋訪孟加拉國賈木納大橋建設背后的故事。
90年代初,廣西公路橋梁工程總公司機械施工處(集團公司前身)在馳援孟加拉工程項目的緊急任務中,僅用不到一半工期的時間,就完成全長40公里的標段施工,樹立了優良施工隊伍的口碑。此后,單位陸續在孟加拉國承建多項工程,賈木納大橋引道改建工程第五合同段就是其中一個。賈木納大橋位于孟國首都達卡西北部出口要沖,也是當時孟加拉國政府接待外國元首和貴賓通行的必經之道,被當地人稱為“國門之道”。
開局難,開好局更難。項目建設之初,由于缺乏國外大型綜合工程管理經驗,而且受限于資金不足、機械進場遲緩、人員語言不通等原因,項目工作局面一度無法打開,第一個旱季僅完成12%工程量,業主和顧問對單位的施工能力提出了質疑。
“為了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單位甚至把部分資產抵押出去,解決資金及設備問題。”回憶起那段經歷,古學文依然記憶猶新。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單位總結設備不足、涉路施工等經驗教訓,重整施工部署,工程終于走上了正軌。
然而,材料的問題接踵而來。據古學文回憶,那時候,當地項目施工材料十分緊缺,尤其是石材和鋼材。當時當地沒有石頭產地,也沒有石料加工廠,施工所需石料全靠從鄰國邊境購買,然后再按照規范要求自行加工。鋼材雖然有,但質量上達不到橋梁鋼模板施工要求,項目只能從國內購買鋼模板原材料、構配件等,最后由項目建設專門的加工廠按設計尺寸、形狀加工成型40米T梁模板,現場組裝焊接。項目按照工程量提前策劃,終于在大干來臨之前超前完成施工材料儲備。
工作環境當時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大考驗。“孟加拉國氣候非常濕熱,最高氣溫高達四十度,在戶外工作身上一直在冒汗,悶悶的很難受。”古學文說道,“吃飯也是問題,當地飲食口味比較獨特,我們很難習慣。”因為飲食差異,項目只能自己搭起食堂,從國內專門聘請了廚師,全力做好員工們的后勤保障。古學文笑著說:“在國外能吃到家鄉菜,大家又干勁十足了。”
壓力大,困難大,動力更大。遠赴孟加拉國的員工們身上扛著單位發展的命運,卻從未有過抱怨,有的甚至連續28個月沒回過家。“條件真的很苦,但我們這一代人偏偏不怕吃苦。”古學文說。
正當大家以為一切工作可以順利推進的時候,一場始料未及的洪水打亂了施工秩序。1998年,孟加拉國迎來雨季,持續的強降雨引發了特大洪災。“那場大洪水幾乎將我們所有料場、修理廠和辦公室全部浸泡,所有工作都無法開展。”那時的場景,古學文歷歷在目。洪水退去后,單位緊急增援,新一批員工和機械從國內抵達孟加拉國,全力開展搶修、搶工。
1998年洪水浸泡項目駐地(圖片由講述者提供)
雖然施工過程困難重重,但項目員工沒有退縮,以堅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保質保量地完成建設任務:沒有土,那就取沙換土;當地工人效率不高,那就項目員工自己上;建設道路晝夜行車量1.5萬輛次以上,那就統籌協調干,見縫插針干。新的施工組織落實有力,工程進度日新月異,得到了業主和顧問處的高度贊揚。“目前工程已完成80%,超計劃進度10%,工程可望提前完成。”2000年4月29日,達卡《獨立報》刊登施工順利進行的消息。經歷三年的艱苦奮斗,工程于2000年12月15日順利完工。
2000年4月29日《獨立報》刊登項目施工情況(圖片由講述者提供)
舊版100面額孟加拉塔卡背面的圖案正是賈木納大橋(圖片由講述者提供)
跨越山海,走出國門,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故事,每一項工程都有它的使命。參與建設賈木納大橋引道改建工程是集團公司發展史中海外工程建設的一段難忘歲月。企業從篳路藍縷中走來,始終堅守著“走出去”的決心,拓市場、創效益、贏榮譽、鑄品牌,進行了漫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如今,拓展工作對于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已無需多言,未來,無論春和景明還是酷暑嚴寒,筑路人的腳步將始終堅定。